top of page

社聯推「照護食」框架 吞嚥難者「有啖好食」

作家相片: CareFoodCareFood

已更新:2022年12月29日

文匯報 記者 芙釵 2020-11-21 04:36:57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芙釵)「民以食為天」,但根據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吞嚥研究所調查顯示,多達六成院舍長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導致只能進食軟餐,飲食生活變得乏味。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聯同兩所本地大學則制定出本地化的「照護食」框架,統一「照護食」標準,讓吞嚥困難者能夠品嚐更多樣化食物。


社聯昨日在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上指出,該會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吞嚥研究所,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為基礎,制定本地化的「照護食」框架,為食物生產者、使用者及照顧者提供適合吞嚥有困難者的「照護食」標準框架。


按食物飲品狀態劃分等級


社聯社會企業商務中心主管譚穎茜會上表示,「照護食」框架包含七個元素,包括等級,即按食物及飲品的狀態劃分0至7的等級,0為液體,而7為固體。另外是統稱,即因應不同等級命名,如「容易咬碎食物」、「不需咬細泥食」等。其他元素包括適用者生理狀況描述、食品狀態描述、包括專業版和簡易版的測試方案、烹調範例,以及標準級別對照表,能夠方便所有持份者參考標準。


她指出,「照護食」能夠為吞嚥困難者提供更多食物選擇,從而能讓他們維持基本的咀嚼功能、提升食慾、刺激感官反應和改善心理狀況。


港大教育學院吞嚥研究所所長陳文琪建議為吞嚥困難者製作照護食時,食材可切割至8立方厘米,能避免噎着,因為根據外國專家研究顯示,一般成人的咽喉大於兩厘米,即使噎到也不擔心會導致呼吸困難。她亦以勺子和叉子示範如何分辨食物的狀態,包括若液體類食物在勺子裏能夠一倒而盡,及按壓叉子能夠把食物容易分開,並在叉縫流走,則適合吞嚥困難者進食。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